观展|开放性科学教育,看“考工记”策展团队的匠心
策展理念是一个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观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将展览主题精准表达,紧抓观众需求,让观众参与其中并有所获得,真正达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策展一直以来的难题。尤其是晦涩难懂的科技展览,怎样将科技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展览得以最具象直观地说明,下面这个展览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2019年春节期间,山东博物馆新增常设展览“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以60余件组精品文物,12组复原模型和多处互动装置呈现出山东古代科技五千年的辉煌画卷,彰显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作为馆内首个山东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自开展以来便备受瞩目,成为过年期间众多展览中的一大亮点。
展览以考工记为题,灵感来源于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技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并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重大影响。展览以《考工记》作为内容设计依据,将山东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浓缩于展览中,彰显山东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同时以此书作为形式设计依据,强调“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合一的设计理念,让我们无一不看到策展团队的匠心。
从展览题目来看,古代科技包罗万象,但本就晦涩的内容并不适合大量文字解读。策展团队通过多个层面诠释,搭配代表性文物,很好地破解了“此局”。
多角度佐证,晦涩内容具象化
展览内容强调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基础科技,力求简明扼要普及经验科学文化知识,符合现代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和认知,使观展中尽管内容单元较多,结构庞大内容却不复杂,展线清晰明了。为保证展览的专业性、科普性、严谨性、趣味性,山东博物馆多次组织召开文本大纲专家评审会,并邀请中小学生及老师提出建议,对展览文本大纲的内容进行仔细推敲与反复论证,使展览并没有按照传统考古展览的时间主线串联,而是在古代科技发展的视野下,以“道法自然——科学”“天工开物——技术”两个层面去构建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传递浓厚的中国早期工匠文化和匠人精神。
从《考工记》的内容和文字表述来看,记载和记述了先秦时期关于造物的制度以及分工、造物品类、特征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材料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展览科学板块,选取了山东古代科技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以天下之本——农学为起始,将水利、天文、医学、军事这五个部分所表现的技术、著作、创举等一一展现,从多个角度诠释各科学部分的成就和经典案例,让观众更易理解展览内容。例如在军事部分,齐鲁兵学源远流长,展区通过解说兵家生平成就,将其典籍著作展现,再加上著名战役、兵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附加作证,使展览内容深刻,更具有启发性的科学文化内涵,同时为表达上述科学概念打下基础,与展览主题高度呼应。
此外,展览也强调设计和造物技能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这也是《考工记》中传递的工匠精神。技术篇分为制陶、冶炼、纺织、建筑、交通几个部分,展览内容以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改良发展为依据,更多依赖展品来进行说明。例如在交通部分,通过展板形象地描述舟船的制作方法及改良过程,体现山东古人为提高稳定性及安全性所作出的努力,并展示船体改良提升的线图和剖面图,以该地区出图的砖雕图画佐证。这种物生自天,工开于人的观念贯穿在展览的每一处,以小见大、以点概面的形式,让观众了解到展览的实际价值与科学知识。
展品轻重有序,让观众科学有序参观
策划科技展在山东博物馆实属首次,博物馆科技展览与科技馆展览有所不同,需要文物有所结合,最大化体现以史为镜的理念;但它又不同于考古展,不能一味以文物进行说明,在文物的选取上,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物化表现,文物是山东先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展览精选60余件文物,在认真分析观众需求和规划设计的内容下力求精简,发挥展品说明的最大化效应,选择了最有必要向观众普及的、观众最希望了解和学习的,以及展览能够通过展项来演示的展品。同时,展品摆放轻重有序,每个展区都会有各自的代表作品,让观众科学有序的浏览,而不是迷失在展品的海洋中。
一步入展厅,便能看到代表山东古代科技成果的鲁班锁模型装置,各构件通过90度榫卯连接,形成30个显示面,组成一段完整的视频,动态展现活字印刷、指南针等先进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均与整个展览的内容息息相关,一下子将观众带入展览氛围当中。除这种装置外,展厅随处可见的辅助展示和互动装置,为整个展览增光添彩。
丰富的展示手段唤起观众思考,体现人文关怀
科技展览抽象化的表达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策展团队深刻意识到展览并不仅是简单的传播知识,而是通过互动去感染观众,唤起观众思考,让观众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感知古代科技成就,更以此来与现代社会相对比,感受古代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展厅中设置了大量的互动装置,极大提升了展览效果和观众体验。观众漫步在展厅中,既能手动感受冶铁鼓风机、指南车等实物装置的运作方式,又能通过旁边的多媒体触摸屏了解详细的运作原理。
此外,根据展区内容不同,互动装置和辅助展示也有所调整,让物理互动和多媒体数字化互动更有针对性。如军事部分,在展区中复原了云梯,考虑到观众安全,并未安排互动,而是通过视频演示展现云梯的使用方法。如并不好展现的医学部分,设置了中药柜,观众拉开抽屉既能看到中药文字说明及样貌,又能通过嗅觉去感受各个中药的不同。此外,展区中将阿胶制作流程的触摸设备置于展柜玻璃中,搭配展柜中的实物,使知识解读更为立体。再如建筑部分,设置了文字展板介绍山东有名的古代建筑,为了让观众对建筑整体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展区中还设置了临淄齐故城排水系统的演示,从另一个层面展现都城建设的巧夺天工。这些装置拓宽了观众在展厅中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消除了博物馆对观众行为的束缚,激发了观众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体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
古人对设计已有先进理念,并在《考工记》中有所体现,提倡“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设计虽然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但其本职是科学性的,这对今日设计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此次陈列设计的核心理念。策展团队挖掘传统设计理念,并在此次科技展中有所创新,使设计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展览规划中相辅相成。在颜色的运用上,每个单元根据内容设置不同的主题色调,突出展览内容的同时,调节观众观展情绪。展板展墙采用黄金分割,不规则中包含动感、变化的美,突破了以往展览循规蹈矩的设计模式,让每个观众都有不同收获,引导观众正视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此外,在部分互动装置材料的选择上也有所考虑,采用铜制而非木质,可以长时间使用,可以看出策展团队对展览的细致研究与执着琢磨。
博物馆越来越被视为传播知识的终身课堂,参与、互动、探究、体验成为了博物馆教育的新模式,尤其是科技类展览侧重开放性的科学教育,更需要从观众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展品,根据展览脚本将这些展品组成有机的整体,以清晰的脉络加以展开,配合以适当的展览形式设计和环境装饰,以实现寓教于乐,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我们能看到,“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展现的不仅是山东古人在科技领域的智慧,也处处体现着策展团队的“工匠精神”。
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馆,16:00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3层21号展厅
编辑:A.R.M.Y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